音乐——这是你送给孩子的终身礼物。杜威说:教育即生长。学习钢琴并非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孩子痛苦,妈妈心酸,百般无奈,万分遗憾。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谁都知道,最优秀的学习品质莫过于兴趣了,但兴趣不是天生的。人是天性好奇的动物。孩子学习开始阶段对钢琴的热情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新鲜劲过去了,拿什么来维持学习热情呢?——兴趣。所以早期教学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兴趣。如果一个阶段过去,孩子说我对音乐对钢琴没有兴趣了,这就是在说:教学是失败的。把兴趣看成是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这是老师和家长应该树立的观念。
学校教育采用的班级授课制,几十个孩子在一起学习,有氛围,能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考虑到个体差异的因素,每节课的容量都会很小,学一点巩固一点,类似“少吃多餐”。孩子学习起来会很轻松。
启蒙阶段钢琴学习的个体差异非常大,不适于采用集体授课,一般都是采用个别授课加课后练习的方式。由于是个别授课,会特别有针对性,学习容量又很大,所以仅仅依靠课堂几十分钟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离开课堂后需要足够的练习时间,才能保证学习的正常进展。课堂学习基本上是开个头,领进门,主要的学习时间都在课后,都是老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完成的。练习过程直接决定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这个艰巨的任务通常都是由家长协助完成的。所以,家长的作用非常重要。
学琴以前,除了在幼儿园或学校的时间外,孩子在家的作息安排可能有:作业、娱乐(游戏、看电视等)、阅读。开始钢琴学习后,孩子的生活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练琴成为孩子每天作息的一部分。练琴是作业的一种。而音乐,理解心灵和世界,学习音乐也可以看成是学习阅读的一种,殊途同归,但不能互相替代。
当然,练琴也是娱乐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把练琴当成一件痛苦的事,它当然不是娱乐。其实,作业、阅读也都应该是快乐的事。前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有成就感;后者发现了未知世界,更有乐趣。在本书的一开始,笔者就旗帜鲜明地提出:钢琴课是以音乐为主题的实验或游戏活动。练琴是孩子独自进行的实验或游戏。通过练习,学生获得音乐的完整和流畅,进而获得良好的音乐。良好的音乐能愉悦身心,以演奏者身份获得的体验要远高于普通的听众。前提是,学习者要进入“游戏室”,按照“游戏规则”,进入“游戏状态”,才能享受到“游戏快乐”。
“钢琴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用3-5周的时间,让孩子建立这样的观念。没有家长的帮助,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多情感疏导,少知识技能辅导。“高高兴兴上琴,快快乐乐离开。”这是最佳的练琴状态。家长在孩子上琴前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这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被训斥后赌着气的孩子很难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高高兴兴”是相对浅表的情绪体验。练琴结束,经过丰富的音乐体验后,孩子有了收获,这是相对深入的情绪体验,可以称得上“快乐”。家长工作的重心在情感,不在知识和技能。知识技能的问题应该由孩子自己解决,或到课堂上交给老师去解决,即使家长知道很多相关的知识技能,建议也不要指导孩子。最多只能指出问题,但一定不要教具体的细节。对家长的过分依赖,会降低孩子的课堂学习能力和动力。
多观察,少干预。在孩子的练习过程中,家长应尽可能少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大多数情况下处于观察者的角色。必须不做的事有:(1)帮孩子翻书;(2)教孩子认谱;(3)帮孩子数拍。家长要重点观察孩子的学习状态,包括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和学习方法的优劣。
恰当的鼓励与批评。这几乎是所有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所谓恰当,有两个要点,一是准确把握鼓励与批评的时机,二是要具体,不要泛泛而谈。
咨询热线:4008613861
乔迪少儿钢琴,专做3-12岁少儿钢琴培训,更懂钢琴,更爱孩子!